北宋有两胡旦,一曰诚公长子珰公五世孙,一曰诚公次子瑜公四世孙。为正本清源,今据史传和家乘,将瑜公裔德安胡旦简历及世系以记之。
胡旦,榜名,讳仲旦,字明远,号周父。江州德安人。因尚书礼部知制诰员外郎山东巨野人王禹偁与旦公父元仁公为门第姻亲,故旦公宦遊山东蓬莱、惠民、滨州一带,又因故太子楚王元佐谋立,使胡旦连累坐贬滨州,寓居渤海(今滨县),遂称渤海人。晚年寓居襄州(今湖北襄阳)。
旦公高祖诚公,号嵩山,唐天祐进士,授国子监博士,迁侍御史,诰封徐国公,唐亡祚移,退居华林。
曾祖瑜,字可佩,号雪窻,后唐乡贡进士,初士京西襄阳邓城令,历开封陈留尹、开封太守、淮南转运使,转迁南唐衡州刺史,累迁刑部尚书,因家陈留。
祖令絃,字纯卿,任南唐衡阳酃县令,世居陈留,由任上古茶陵(酃县)退居德安平地塘。
父元仁,字青宇,贡生,随父任居茶陵,退居德安时就婚义门陈氏,道经东佳都紫崖泉,爱其风物之美,遂置良田百顷就居焉。以子旦公贵,诰赠朝散大夫,累赠光禄大夫,上柱国一品职衔。
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宋直学士院、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上柱国、姻教生徐铉,为世兄年侄元仁公家谱作胡氏宗录系。
元仁公年世姻弟礼部知制诰员外郎王禹偁于997年,年家门生秘书丞高申于1004年,世弟年侄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于1016年,分别为华林堂德安胡氏旦公家谱作序。
胡旦不仅在秘书少监时为家乘德安胡氏宗谱作序,还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官保信军节度使时为华林宗亲撰写“儒学记”,且在宋咸平五年(1002年)官中书舍人、经筵讲官、知制诰时为德安门第姻亲义门陈氏撰文“义门记”。
旦公俊逸,聪颖,少有大志,博学善文,常自云:“应举不状元,仁宦不宰相,虚生也”。宋太宗时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第一,果登状元及第,初授朝奉郎,骑都尉,行太常博士,赐绯金鱼袋。继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时江南初平,汰李氏所度僧,十减六七。旦曰:“彼无田庐可归,将聚而为盗”。悉黥为兵。迁左拾遗,直史馆,又授朝奉大夫。数上书言时政利病,出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海州,逾年召归。
卢多逊贬,赵普罢相,河决韩村,寻复塞。旦献《河平颂》曰:“天祚我宋,以君兆民。配天成休,惟尧与邻。粤有大水,昏垫下人。非曰圣作,孰究孰度。蔽贤者退,壅泽者罪。我防大患,河岂云败。逆逊远投,奸普屏外。圣道如堤,崇崇海内。帝曰守文,是塞是亲。调尔卫兵,程是烝民。民以尽力,臣以勤职。役云其终,河以之塞。唐尧怀山,实警神德。汉武宣防,实彰令式。我塞长河,融流惠泽。明明圣功,万代成则。”旦献《河平颂》中,有“逆逊远投,奸普屏外”等句,忤太宗意,太宗赵匡胤召宰相曰:“胡旦献颂,词意悖戾。朕自擢于甲科,历试外任,所至无善状。知海州日为部下所讼,犹已具,适会大赦,朕录其才而舍其过,尚令在近列,又领史职,乃敢恣胸意狂躁如此,其亟逐之”!遂贬为殿中丞,出为地方官,任商州团练副使。后又起为左补阙,直史馆,迁修撰,预修国史,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赐绯金鱼袋,赠光禄大夫。端拱时迁工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史馆修撰。
真宗赵恒时,胡旦官保信军节度副使,上骑都尉。又上书《平燕议》,曰:“今幽州在北门之外,东封非国家所急,愿移其资以事北伐。且天时、地利、人事皆有可伐之意。岁之所临,其地受福。今年春末至来年,岁在宋分,今年初秋至六年,镇在燕分。从今年为备,至来春兴师。北兵之遇春夏,则毡裘、皮履、羊弓、塞马不为用,而中原士卒素不能寒,往北逢暄,筋力勇健。以勇健之士驱不用之敌,承福庆之时讨灾殃之城,成功立事,在于此矣。
长淮以北,太行以东,河水罢灾,土地甚沃。因其丰实,取其谷帛,减价以折纳,见钱以贵籴,官府多积,兵役无虞,用兵丰财,可济大事。太原克复以来,于今七载,兵甲甚利,士卒甚雄,夜寝晨兴,寒裘饥粟。若以促装之赐,发军而用之,恩赏之赀,成功而赉之,可以齐心平敌,恢拓旧境。
幽州平士而负敌,为势必择四人,分之方面,以刚断勇毅者主之,选和平恭慎者一人部(辅)之。幽州之北,皆是山谷,通人马者不过十处,将领士者亦择十人,同行则共议兵机,分出则各司军事,寇来则同战以驱逐,寇归则画疆以扦蔽。苟塞断山路,余寇在燕与大军相持,则迁延其时,以度春夏,寇不能热,有退无前。使士之刚勇才力者各为一将,多则分部扦敌攻城,两尽其力。定其军名,实其军数。我寡彼多则力不胜,我实彼虚则胜有余。力均则较其地形,地均则争其谋略,分明勇怯,各致其用。以茶盐香药之价十分减二,从新者先卖与边城要路、军马屯所。以刍粟钱帛之价十分增二,纳货以出券者诣本场以交货,得货者缘逐路以纳税。出往来四方之饶,为两地费用之耗,自然商得其利,则买之于人,人得其资,则勤之于穑。故必民效兼倍之力,国贮九年之积,科拔不假于度支,转般何劳于漕挽。刍粟之给,攻具之用,委输发运,以为后继。今将用二十万之众,役三十州之民,愿陛下明降日月之信,先示雨露之泽。民知信赏则悦而忘死,士得仰给则死而力战。如此则逆垒不足下,猾寇不足殄也。”
旦公上书《平燕议》,论时政,主张利兵甲,雄士卒,饶给养,“齐心平敌,恢拓旧境”。随升任保信军节度使,行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直秘阁秘书少监,上柱国,赠紫金鱼袋,又赠金紫光禄大夫。
有佣书人翟颖者,旦尝与之善,因为改姓名马周,以为唐马周复出,上书诋时政,且自荐可为大臣。又举才任辅者十人,其辞颇壮。当时皆谓旦所为。马周坐流海岛,旦亦因之贬为坊州团练副使。胡旦,号周父,故因之。旦坐擅离所部,谒宋白于鄜州,既被劾,特释之。徙降州。稍复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宦官内侍行首王继恩得太宗宠,久握重兵。继恩真宗时专贪日甚,并泄露朝廷机密,在四川兵败。胡旦与之素善,为继恩草制辞过美。真宗闻而恶之,黜旦为右监门卫将军。继又贬安远军行军司马,又削籍流于浔州。咸平初移通州团练副使,徙徐州,以祠部员外郎分司西京,又为保信军节度副使。久之,以司封员外郎通判襄州。封泰山,改祠部郎中,服母丧,既除,乃言父卒时尝诏夺哀从事,请追行服三年。
宋太宗时,因故太子楚王元佐以谋立,胡旦因此受牵连坐贬滨州,在此写成《汉春秋》,遂称渤海人。
旦公有砚数尺,旁刻字曰:“宋胡旦作春秋砚。”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赵祯即位,旦公将淳化五年(994年)在滨州渤海写成的《汉春秋》一百卷献上。天圣五年(1027年),又献上所著《将帅要略》五十三卷,同时还献上《五代史略》四十三卷、《唐乘》七十卷,仁宗龙颜大悦。
旦公历宋三帝,仕途坎坷,屡遭贬徙,最后落籍襄州(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未几双目失明,仅以秘书省少监退休。退居汉上(即今汉水中游襄樊)后,仍令人读经史而听之。江州德安同乡、礼部郎中夏竦,仁宗初出任襄州知州时,常与寓居襄州的胡旦交往,并为其所著《演圣通论》作序。仁宗嘉其志,再诏升胡旦为秘书监。胡旦晚尤黩货,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卒年80岁,子孙甚贫,寓柩民间。皇祐时知襄州王田为言于朝,得钱二十万,敕葬太湖镇背枣林,即今瑞昌南流坂枣树林田氏屋背后,今称宰相坟是焉。妣耿氏,封正国夫人,又娶陈氏,生子五:克仁、克义、克礼、克智、克信。
长子克仁,字元和,仁宗间官云南按察使,界首、武昌、大冶、阳新、蕲春洗马潭、浠水等处有其裔。次子克义,字元善,仁宗时任国子监祭酒,有裔居德安紫崖泉太平桥、武穴、蕲州、浠水、九江、瑞昌、黄梅等处;克义传十七世至武穴世大户胡海,明神宗癸丑科进士,累官蓟镇总兵,明熹宗诰授镇国将军、光禄大夫、御赐“谦光贻振”额匾;长侄胡一琏,清顺治拔贡,历官山东东昌府同知、兖州通判、户部陕西清吏司员外郎、工部都水司郎中、粤西左江佥事、广西学政、广东副使、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叔侄均以二品致仕,可谓继旦公之后而元者。三子克礼,字元敬,官宁国府通判,有裔迁武昌、大冶、星子、龙溪、饶州等处。四子克智,字元恭,官主薄,传四世至钧叟兄弟七人,于南宋建炎间靖康之变时远救国难,征熙河有功,兄弟七人俱封候爵,其裔居德安道山之西验灵庄及瑞昌等处。五子克信,裔居蕲水、红安、黄梅,以合五族分宗。
作者:湖北武穴 胡雄杰
编辑: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