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林寺,位于奉新县华林书院风景区耿氏林园内,规模宏大,全寺占山地面积260余亩,依山而建,巍峨庄严,气势雄伟,寺前有放生池,面积达20余亩。
华林寺,有化神桥、七佛塔苑、印心亭等附属建筑,且与耿氏林园之祭祖殿、耿氏墓等连为体,结构十分谨严。周边松树林立,山花遍地,鸟鸣树梢,蝶舞花丛,鱼跃清池,人醉茶瓯,令人居而忘俗,游而忘返,是奉新县新增的一处旅游、休闲的景点,也是佛门信众修学、礼佛的理想场所。
华林之名的来由,传说不一。一说是出自于宫苑名——华林园区据清赵翼撰《陔余丛考》记载:华林园有三处,
1、古址在洛阳东。东汉有芳林园,魏齐王曹苏州市因避“芳”字改为华林园。
2、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晋列国后赵迁州于此,仿洛阳建华林园。
3、南京鸡鸣山古台城内三国东吴建有华林园。二说是出自于佛教园林。在佛教中,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下降人间成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普度人天,谓之龙华三会。东晋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三说是华林源出浮云山,具体是指华林胡氏祖居及书院所在地。华林寺座落于奉新县华林书院风景区耿氏林园内。
寺名由来
华林寺又名九皋庙,始建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初名“临湖院”,该院由僧如琏住持,邑绅王珣捐九皋山地,邑绅王振清捐资兴。旧版《奉新县志》载有碑记云:“南枥王珣施地九皋,王振清重修。”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寺僧会净扩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临湖院正式升格为“隆教寺”,成为奉新佛教众林之。明正统年间(1436-1449),寺僧观古再募增修,但不久因失火而被焚。明弘治年间(1448-1505),奉新越王山宝莲院僧智宏、智宽又募资重建。明正德五年到八年(1510-1513),华林胡雪二率二万多农民起义,“华林军”扎寨数十里,而缘于耿氏太婆之墓地于九皋山,隆教寺得免战火。
嘉靖元年(1522年),浙江乌程进士朱云凤任奉新知县,吟《隆教寺》诗:“禅关春尽落花香,鸣鸟声中带夕阳。清景逼人消不得,东风沉醉发诗狂。”顺治六年(1649年),山西万全进士明以温任新知县,吟《隆教寺》:“出郭来萧寺,贪偏宜十月秋。苍凉千树肃,湛淡一池幽。乍识僧疑古,盘衣坐释忧。会心何必远,指顾绝尘游。”
风雨沧桑,隆教育寺后不知何故又再坍记。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寺僧波定、子皓又募资再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邑绅邹朴裔捐资重修罗汉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寺僧乘舟募资增建寺亭,邓鹤龄捐送大桶租五石。咸丰年间,太平军驻扎奉新,隆教寺毁于战火。民国至“文革”前隆教寺(当地人称九皋庙)已规模不大,胡氏族人每年清明于耿氏墓祭祖时,隆教寺亦属胡氏族人的驿站歇息之所。此又见华林与佛教之深厚因缘。其实在华林胡氏祖居地,不止隆教寺(今名华林寺)一座寺庙(道观不计),倘有正宗寺、长寿院二座佛教寺庙。
二00六年四月,当代佛门高僧本焕老和尚之弟子、河南籍胡氏后裔印演法师于此耿氏林园后山松林中,折木为梁,弯枝为窗,割草为瓦,创建了“无住茅蓬”,茅蓬内置佛像,作为潜修礼佛之所,是为华林寺之雏形,印演法师搭建“无住茅蓬”的原意是清静潜修,期间附近奉新、南昌、安义、高安广大佛门信众前来朝拜活动者络绎不绝。
印演法师期间对华林文化也得以了解,而法师自身俗家亦是胡氏子孙,法师对华林胡氏诸先祖前贤所创下的深厚的华林文化而震惊,并感悟自身与华林胡氏诸先祖前贤不期而遇的因缘不可思议。
遂在奉新县委、县政府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结合耿氏林园内原有九皋庙(又名隆教寺,现已不存)之史实,整体规划恢复并正式命名为“华林寺”。
二00七年元月,印演法师带领广大佛门信众拆除茅蓬,破土动工。2013年10月28日,华林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暨诸佛菩萨像开光庆典法会,高僧大德、信众嘉宾云集,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
寺内法师
印演法师,字源教。河南籍胡氏后裔,当代佛教界著名长老本下焕老和尚剃度弟子。法师深研佛学,躬行佛理,曾先后任教于广东省云门佛学院、重庆佛学院、广东省岭东佛学院,相继担任广东省云门佛学院预科班主任、韶关市佛教协会理事、重庆佛学院讲师兼函授部主任、广东省岭东佛学院预科部主任等职。二00三年应江西省奉新县政府之邀,负责启动佛门禅宗祖庭“天下清规”发祥地——百丈寺的修复工程。
二00四年被推选为奉新县政协委员。二00六年为顺应奉新县广大佛门信众的殷诚挽留,于奉新县耿氏林园内搭茅篷修学,期间始知“耿氏园林”之耿氏墓系自身俗家先祖前贤墓地,遂先后多次于奉新县华林山礼胡氏先祖遗迹,缅胡氏先祖风范,深为自己和诸先祖前贤的因缘相逢而震惊,遂在奉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历经周折辛劳,多方奔走筹划,现全面负责华林寺的恢复工作,任华林寺住持。
题华林寺并寄印演法师
陈州筱村石成 中华新韵
无住茅蓬共度禅,巍峨雄殿矗山巅。
八年艰步圆华梦,千古宏基满世间。
印继祖德结善果,演习释教度真缘。
洞明常饮山间露,悦风怡情本湛然。
注:1、无住茅蓬为当代高僧本焕长老之弟子印演法师于九皋山
搭建的修行之所,后拆修为华林寺大殿,历经八年。
2、本湛然词句,来自唐时高僧拾得诗句: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