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库,一个耕读家族的文化高地

胡库,一个耕读家族的文化高地


 翻开永康胡库的历史,一组数字着实让人吃惊:自北宋以来,从胡库胡氏走出了54个进士;明清两代,胡库一村秀才、贡生、举人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多,涌现了一批清白传家、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清官、好官。

这个家族有着怎样惊人的魅力,可以让进士及第的喜报锣鼓一次次在村庄的上空回响、经久不息?

一个家族的显耀与荣光,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一茬又一茬,一季接着一季……



图片

行走之路


胡库,养育了胡则。胡则,不仅让胡库成名,而且让这个家族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千年跋涉:积德行善,耕读传家。

和胡则一起制订这个家族千年行走路线的,还有他的弟弟胡赈。胡赈,宋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曾授婺州永康县主簿、赠光禄大夫、礼部郎中、太常寺卿、观文殿大学士等。


《胡氏家训》写道: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恃己之势以自强,尅人之财以自富;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居家则孝悌,外事则仁恕;积善人家喜庆有余……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终有开悟之时。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人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以家国为重……

一个家族在大千世界中,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发展?应该为什么而努力?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胡则兄弟俩在千年之前就进行了“引导”,这一“引导”摆在家训的重要位置,要求胡氏后人代代遵循。胡氏兄弟始创的《胡氏家训》,有如在这漫漫长河中为族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无数后人在这盏灯引导下一步步前行、一点点探索,又一次次擦亮了这盏灯。

图片

崇文之河


如果说,千余年来胡库的胡氏后人对知识的执著向往汇成了一条崇文之河,那么,胡则兄弟便是这条崇文之河的开源者。这条崇文之河从北宋开始,一代接着一代,一朝接着一朝,至今依然润泽着这片土地。

朝代更替,时光流转,胡氏后人依然把家族行走方向指向读书、指向知识。

族谱记载:北宋时期,胡则在方岩建读书堂,寿山岩建重楼,以方便读书。明代初期,在胡库村门前溪南建有上书院,是族人读书专属之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村里建起了小宗祠,祠额书“祠塾”。不仅族中子孙在此接受启蒙教育,且方圆十里的各村学子都慕名而来。清嘉庆十年(1805年)建的魁盛公祠,亦在祠内开设私塾,培育本族子弟。后来,在村中大宗祠内设“崇本书院”。道光十九年(1839年),村里建文昌阁。文昌阁为三层建筑,四周带有围廊,内设塾馆,延师课弟。

胡库下村老教师胡贻甫介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胡库村改“崇本书院”为“崇本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又改为“崇本高级小学堂”。民国建立后,学堂又称“崇本小学”。20世纪四十年代,四方学子争相就读。一个村庄的私塾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学子,胡库的崇文之水,已经流出村庄,积聚成湖,润泽一方土地,培育一方人杰。

图片

书香之家


一个崇文的村庄,定然书声朗朗;一个崇文的家庭,定然书卷飘香。清代关于伯常太婆的故事,一直在胡库村的村民中口口相传。

在胡氏先人留下的寿序中,大略记录了伯常太婆的一生。伯常太公太婆勤劳经营,节俭持家,依靠耕田织布、经营盐业发家致富。几十年时间渐渐积累成一个富裕之族。伯常太公早逝,伯常太婆主持家政,家里一切井井有条。太婆为人豁达,对宗族亲戚、乡人远客常常接济,广结善缘。伯常太婆教育子孙慈爱而严格,她在族中建魁盛公祠,在祠内开私塾,培养本族子弟。且制订奖学制度,根据考中的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每每大考,也早早安排住宿饮食,供本族考生免费吃住。太婆有二子,二子都是贡生;孙子7人,曾孙20余人,几乎个个是饱学之士。伯常太婆百岁高寿,喜见七代。嘉庆年间,钦赐“七叶衍祥”匾额。

如今,魁盛公祠还在。从已经古旧的魁盛公祠旁走过,似乎还可以听到里面朗朗书声,听到一个老妇人对子孙慈爱的责怪和夸赞。

20世纪末,胡淑柳夫妇用同样慈爱而严格的教诲滋养着他们的三儿女,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先后获得硕士学位。长子胡智文,获制丝工程硕士学位,后在浙江丝绸工学院任教;长女胡智清,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分配到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幼子胡智兵,获无线电电子学工程硕士学位,在厦门大学工作。

在民国时期,胡库村就有学子就读于北京大学。

月落日升,文脉长青。百年之后的今天,村中胡氏子弟、胡则公32世从孙胡志挺(胡淑吹孙子、胡联广儿子)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现留学美国攻读博士。时隔3年,胡淑吹女儿胡桃叶的孙子钱文超,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现也留学美国攻读博士。胡淑吹的四儿子,23岁当选为永康团县委书记,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胡库的胡氏后人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取得高级职称,担任领导干部的已不计其数。他们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胡库上、下村的窗户次第亮起。这众多的窗户之下,该有多少学子在灯下苦读,他们在灯下与一位圣人先贤会晤,走进一扇扇知识之门,走进一个又一个广阔而精彩的天地。在千余年的时间里,窗户的形状在变、灯的亮度在变,但学子们明亮的眼睛未曾改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也从未更改。

图片

红色之地


1928年8月,胡库胡氏后人胡岩岁时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浙西特派员姚岳庭到永康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精神,组织武装暴动,全县性的大会在胡库画眉岩召开。

在胡库村的族谱里,有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胡库支部书记胡临安的回忆录。回忆录中写道:“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永康县委书记胡岩岁获释出狱,回到家乡胡库,联络同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约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我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共胡库支部,我任支部书记。县委书记胡岩岁,以及后来的县委书记王志远常来指导。民国二十七年二月,胡岩岁和胡济涛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回来,在胡库创办了《民众壁报》,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是年下半年,胡库又办起了民众夜校,校址设在五常祠堂,作为团结教育青年抗日的阵地。胡库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几十人参加了夜校学习。之后,胡岩高、胡岩芳、胡绍效、胡岩屏、胡云岩、胡德福、胡云富、胡高梭、胡启亨还有胡有问、胡明星、胡淑吹等人都参加了抗日战争,有的还入了党……

读着革命者胡临安的回忆录,我们似乎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胡库村的胡氏子孙满怀爱国热情,投身到抗日的洪流当中。他们的心中一定记着先祖的教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图片

五金之源


胡库的始祖是胡则之父胡承师。胡承师一家原来居住在永康城区北镇坊,于北宋年间辗转来到胡库(库川),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1955年,因为人口众多,胡库分为上、下两个村。如今,胡库上村有600多户,1600余人口,胡库下村750多户,2000多人口。

胡库人多地少,大多数村民亦工亦农。胡则少年时也学过手艺,行担养家。胡则16岁时吴越纳土归宋、恢复科举,他当机立断、弃艺就学。胡则也是永康五金之路的重要先行者。胡库人农闲时外出钉秤、打铁、打金、打锡或做泥水工、木工等,风餐露宿,奔走四方。改革开放以来,胡库涌现了大量的家庭式工厂,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小五金、文具、纺织配件、建材、农机、衡器、塑料配件等。最兴盛时,家庭工厂占家庭总数的70%以上。胡库上下村是20世纪末永康的重要经济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初的许多家庭工厂已发生蜕变,从事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制造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生产保温杯、防盗门、休闲用品等产品,成为永康五金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善之高地


胡则,是浙江杰出的先贤、永康文化的高峰、古山胡库的骄傲。

胡则,原名胡厕,字子正。于宋端拱二年(989年)考取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为永康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他浮沉宦海四十七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担任的最高职务为权三司使(代理计相),七十二岁时,在杭州知州任上加兵部侍郎致仕。

胡则爱国为民、勤廉为政、扬善祛恶、敢于担当,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例如献策镇西、遣返役夫、智去虎患、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力保庄田、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尤其于明道元年,已是七十高龄,仍直言极谏,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恩,在方岩山等地立庙纪念。1162年,宋高宗应百姓之请,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同志从庐山返京途经浙江金华时,在专列上召集地县负责人座谈。

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沧海桑田,人世浮沉,当一切繁华落尽,归于尘土虚空之时,胡则却以神的形式照亮后人。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胡则在他的《胡氏家训》里说: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永康画家胡竹雨先生在永康市文化馆的一次讲座中曾说,文化的目标是什么?是一个“善”字。佛说:与人为善,你就是佛。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才是成功?胡则用他的行为给了后人一个答案。

相关文章